王阳明心学
经典名句
- 人人可以成尧舜
- 天地虽大,但有一念向善,心存良知,虽凡夫俗子,皆可为圣贤
- 心即理也,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。
- 心者身下主宰,目虽视而所以视者,心也;耳虽听而所以听者,心也;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,心也
- 凡知觉处便是心
- “心”即“我的灵明”,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,离却我的灵明,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。
- 位天地,育万物,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(《紫阳书院集序》)。
- 先生游南镇,一友人指岩中花树,问曰:‘天下无心外之物,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我心亦何关?’先生回答说:‘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”(同上,《王文成公全书》卷三)。
-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
- 心明便是天理
- 意在于事亲,即事亲便是一物;意在于事听言动,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。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物(《传习录》上)
- 且如事父,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;事君,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;交友治民,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。都只在此心,心即理也(《传习录》下)
- 心虽主于一身,而实管乎天下之理;理虽散在万事,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。……外心以求理,此知行之所以二也。求理于吾心,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,吾子又何疑乎?(《传习录》中)
- 知行如何分得开?
- 今人学问,只因知行分作两事,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,然却未曾行,便不去禁止
-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,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,便即是行了。发动处有不善,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,须要彻根彻底,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,此是我立言宗旨(《传习录》下)
- 虚灵不昧,众理具而万事出,心外无理,心外无事。
-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。心之本体即是性,性即是理,性元不动,理元不动。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。
- 无善无恶事是心之体,有善有恶是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- 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- 未有知而不行者,知而不行只是未知。圣贤教人知行,正是要复那本体,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。
- 知之真切笃实处,即是行;行之明觉精察处,即是知:知行工夫本不可离。(《答顾东桥书》)
-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,存养是无事时省察。
- 省察克治之功,则无时而可间,如去盗贼,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。
-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。人须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,方能“静亦定,动亦定”。
- 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。
- 譬之树木,这诚孝的心便是根,许多条件便是枝叶,须先有根,然后有枝叶。
- 人生大病,只是一“傲”字。
- 只要去人欲、存天理,方是工夫。静时念念去人欲、存天理,动时念念去人欲、存天理,不管宁静不宁静。
- 只念念要存天理,即是立志。
- 心一而已,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,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,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。不可以心外求仁,不可外心以求义,独可外心以求理乎?
- 立志用功,如种树然。方其根芽,犹未有干,及其有干及其有干,尚未有枝;枝而后叶,叶而后花。实。初种根时,只管栽培灌溉。勿作枝想。勿作叶想。勿作花想。勿作实想。悬想何益!但不忘栽培之功,怕没有枝叶花实?
- 君子素其位而行,思不出其位,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知之所不能者,皆不得为致良知。
-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。过去未来事,思之何益?徒放心耳。
- 悔悟是去病之药;然以改之为贵,若留滞于中,则又因药发病。
- 处朋友,务相下则得益,相上则损。
- 固是事事要如此,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。义即是良知,晓得良知是个头脑,方无执着。且如受人馈送,也有今日当受的,他日不当受的。也有今日不当受的,他日当受的。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,便一切受去。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,便一切不受去。便是适莫。便不是良知的本体。如何唤得做义?
- 为政不事威刑,唯以开导人心为本。
- 只要晓得,如何要记得?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。只要明得自家本体。若徒要记得,便不晓得;若徒要晓得,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。
- 常快活便是功夫。
-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?只此一怕即是心邪。故有迷之者。非鬼迷也,心自迷耳。
- 人若着实用功,随人毁谤,随人欺慢,处处得益,处处是进德之资。若不用功,只是魔也,终被累倒。
- 是有意于求宁静,是以愈不宁静耳。
-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,只自信不及,都自埋倒了。
- 学须反己。若徒责人,只见得人不是,不见自己非。若能反己,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,奚暇责人?
- 这良知人人皆有。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,兢兢业业,亹亹翼翼,自然不息,便也是学。
- 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。
- 持志如心痛。一心在痛上,岂有工夫说闲话、管闲事。
- 善念发而知之,而充之;恶念发而知之,而遏之。
- 谦虚其心,宏大其量。
- 人心是天渊。心之本体,无所不该,原是一个天。只为私欲障碍,则天之本体失了。心之理无穷尽,原是一个渊。只为私欲窒塞,则渊之本体失了。如今念念致良知,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,则本体已复,便是天渊了。
- 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:圣学只一个功夫,知行不可分作两事。
- 精神道德言动,大率收敛为主,发散是不得已,天地人物皆然。
- 今人于吃饭时,虽然一事在前,其心常役役不宁,只缘此心忙惯了,所以收摄不住。
- 人需在事上磨,方可立得住,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
- 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
- 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
- 良知是你的明师。
-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,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。
-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,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。
- 君自保重,我心送君三十里。
- “格物”即“慎独”,即“戒惧”。
- 心狭为祸之根,心旷为福之门。
-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。诚是心之本体,求复其本位,便是思诚的工夫。
- 无私心就是道。
- 惟天下之至诚,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。
- 千圣皆过影,良知乃吾师。
- 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。
-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。
- 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。
- 人人自有定盘针, 万化根源总在心。 却笑从前颠倒见, 枝枝叶叶外边寻。 (《咏良知四首示诸生》)
- 凡学之不勤,必其志未笃也。
- 谦者众善之基,傲者众恶之魁。
- 故立志者,为学之心也;为学者,立志之事也。
- 天下之事,其得之不难,则其失之必易;其积之不久,则其发之必不宏。
- 以事言谓之史,以道言谓之经;事即道,道即事;春秋亦经,五经亦史。
-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;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。
- 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? 夜静海涛三万里,月明飞锡下天风。(《泛海》)
- 一念开明,反身而诚 。
- 静处体悟,事上磨炼。
-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。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,而实放溺也。
- 常快活便是功夫。
- 君子诲人不倦,而师道必严。
- 授书不在徒多.但贵精熟。
- 心即道,道即天。知心则知道,知天。
- 良知者,孟子所谓‘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’者也。是非之心,不待虑而知,不待学而能,是故谓之良知。 (《大学问》)
- 良知之外,更无知,致知之外,更无学。
- 心无外物,物以心生。
- 问君何事日憧憧? 烦恼场中错用功。 莫道圣门无口诀, 良知二字是参同。(《咏良知四首示诸生》)
- 尽心知性知天,是生知安行事。
- 山中莫道无供给,明月清风不用钱。
- 天理即人欲。
- 天理即仁心。
- 所以为圣者,在纯乎天理,而不在才力也。故虽凡人,而肯为学,使此心纯乎天理,则亦可为圣人。
- 个个人心有仲尼, 自将闻见苦遮迷。 而今指与真头面, 只是良知更莫疑。
-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。
- 何为第一等事?当读书做圣人耳。
- 汝以不得第为耻,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。
- 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
- 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
-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,而以勤确谦抑为上。
- 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。
- 若己为君子,而使人为小人,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。
- 志于道德者,功名不足累其心;志于功名者,富贵不足以累其心。
- 一有谋计之心,则虽正谊明道,亦功利耳。
- 夫精藏则太和流,神守则天光发,累释则怡愉而静,机忘则心纯而一。四者,道之证也。
- 苟无尊崇笃信之心,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。
- 夫志,气之帅也,人之命也,木之根也,水之源也。源不浚则流息,根不植则木枯,命不续则人死,志不立则气昏。
- 地灵则人杰,人之无良,亦足以为山川之羞!
- 夫美质难得而易坏,至道难闻而易失,盛年难遇而易过,习俗难革而易流。
- 人虽至愚,责人则明;虽有聪明,责己则昏。
- 人之善恶,由于一念之间。
- 一念改过,当时即得本心。
- 致知二字,乃是孔门正法眼藏,异此而学,即谓之异端;离此而说,即谓之邪说;迷此而行,即谓之冥行。
- 功盖天下而莫之嫉,善利万物而莫与争。
- 体,即良知之体,用,即良知之用,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?
- 能戒慎恐惧者,是良知也。
- 防于未萌之先,而克于方萌之际。
- 随物而格,是致知之功。
- 格物致知,灭除轻傲。
-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。
- 以言语谤人,其谤浅;是以身谤也,其谤深矣。
- 外面是非毁誉,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。
- 眼前路径须放开阔,才好容人来往,若太拘窄,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。
- 千罪百恶,皆从傲上来。只是一“傲”字,便结果了这一生。
- 致吾心之良知者,致知也。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,格物也。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。
- 良知良能,愚夫愚妇与圣人同。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,而愚夫愚妇不能致,此圣愚之所由分。
-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,皆不得为致良知。
- 记诵之广,适以长其敖也;知识之多,适以行其恶也;闻见之博,适以肆其辨也;辞章之富,适以饰其伪也。
-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,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。
- 良知之外,别无知矣;故“致良知”是圣人教人第一义。
- 思是良知之发用。若是良知发用之思,则所思莫非天理矣。
- 君子之酬酢万变,当行则行,当止则止,当生则生,当死则死,斟酌调停,无非是致其良知,以求自慊而已。
- 盖良知之在人心,亘万古、塞宇宙而无不同。
- 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,诚则明矣;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,明则诚矣。
- 至诚则“无知而无不知”,不必言“可以前知”。
- 夫人者,天地之心。天地万物,是非之心,不虑而知,不学而能,所谓良知也。
- 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,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,吾安得而非病狂乎?犹有丧心者矣,吾安得而非丧心乎?
- 《中庸》谓“知耻近乎勇”。所谓知耻,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。
- 此心无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。
- 须于心体上用功。凡明不得,行不去,须反在自心上体当。即可通。心体明即是道明。
- 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,过即是私意。
- 道无精粗,人之所见有精粗。
- 格者,正也。正其不正,以归于正也。
- 至善者性也,性元无一毫之恶,故曰至善。
-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,虽弥漫周遍,无处不是,然其流行发生,亦只有个渐,所以生生不息。
- 心即理也。无私心即是当理。未当理便是私心。
-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,金到足色方是精。
- 学者学圣人,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,犹炼金而求其足色。
- 学是学去人欲,存天理。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,则自正。
- 循理便是善,动气便是恶。
- 善人也,而甚孝。
- 不慈不孝焉,斯恶之矣。
-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,不可放失;不可欲者非是我物,不可留藏。
-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。
- 此道本无穷尽,问难愈多,则精微愈显。
- 为学大病在好名。
- 所以谓之圣,只论精一,不论多寡。
- 上智下愚,如何不可移?不是不可移,只是不肯移。
- 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。
- 一者,天理。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。若只知主一,不知一即是理,有事时便是逐物,无事时便是着空。
- 人须有为己之心,方能克己;能克己,方能成己。
-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,只自信不及,都自埋倒了。
-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,随他多少邪思枉念,这里一觉,都自消融。
- 大凡朋友,须箴规指摘处少,诱掖奖劝意多,方是。
- 与朋友论学,须委曲谦下,宽以居之。
- 学须反己。若徒责人,只见得人不是,不见自己非。若能反己,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,奚暇责人?
-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,存养是无事时省察。
- 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,则不至于责人已甚,而自治严矣。
-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,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,便即是行了。发动处有不善,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。须要彻根彻底,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。
- 圣人无所不知,只是知个天理;无所不能,只是能个天理。
- 既去恶念,便是善念,便复心之本体矣。
- 学须反己。若徒责人,只见得人不是,不见自己非。
- 凡朋友问难,纵有浅近粗疏,或露才扬己,皆是病发。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,不可便怀鄙薄之心。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。
- 道心本是无声无臭,故曰“微”;依著人心行去,便有许多不安稳处,故曰“惟危”。
- 毁谤自外来的,虽圣人如何免得?人只贵于自修,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,纵然人都毁他,也说他不着。却若浮云掩日,如何损得日的光明?
- 你真有圣人之志,良知上更无不尽。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,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。
- 与愚夫愚妇同的,是谓同德;与愚夫愚妇异的,是谓异端。
- 人的良知,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。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,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。岂惟草木瓦石为然,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。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,其发窍之最精处,是人心一点灵明。
- 圣人不贵前知,祸福之来,虽圣人有所不免。圣人只是知几,遇变而通耳。
- 能处正是良知,众人不能,只是个不致知。
-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,是非只是个好恶。只好恶就尽了是非,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。
- 学问也要点化,但不如自家解化者,自一了百当。
- 人有过,多于过上用功,就是补甑,其流必归于文过。
- 知得过、不及处,就是中和。
- 泰山不如平地大,平地有何可见?
- 所谓汝心,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。所谓汝心,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。这个便是性,便是天理。
- 心不是一块血肉,凡知觉处便是心。如耳目之知视听,手足之知痛痒,此知觉便是心也。
- 你萌时这一知处,便是你的命根;当下即去消磨,便是立命功夫。
- 我的灵明,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。天没有我的灵明,谁去仰他高?地没有我的灵明,谁去俯他深?鬼神没有我的灵明,谁去辩他吉凶灾祥?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,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。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,亦没有我的灵明。
- 有心俱是实,无心俱是幻;无心俱是实,有心俱是幻。
- 人心本是天然之理,精精明明,无纤介染着,只是一无我而已。
- 良知即是《易》。
- 心所安处,才是良知。固是,但要省察,恐有非所安而安者。
- 朋友相处,常见自家不是,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。善者固吾师,不善者亦吾师。
- 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,时时精明,不蔽于欲,自能临事不动。不动真体,自能应变无言。
- 众皆以为是,苟求之心而未会焉,未敢以为是也;众皆以为非,苟求之心而有契焉,未敢以为非也。
- 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!